读教会学校还是非教会学校,这是个问题,在选择学习的时候总会碰到的问题。我无意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,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何况我了解的唯一一所教会学校就是儿子Max学习了四年的高中,所以我想把我所了解的一些教会学校的情况告诉大家,供您参考。
这里说到的宗教,是基督教,可以分为传统的天主教和新教。国外有很多学校是由教会出资建立的。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,教育资源掌握在教会手中,也只有僧人有受教育的机会。宗教改革后,教育逐渐的世俗化。教会办学有两个原因,一方面教会有钱,另一方面是为意识形态的传播。在美国,教会学校都属私立学校。
Max的学校是属新教路德宗(Lutheran),学校的董事会成员,高管都是身兼教会的牧师。学校的重要活动,都是从祷告开始的,平时每天也都是要做祷告。宗教课是必修课,每年1个学分,修满4个学分才能毕业。那么宗教课都教什么呢?我去学校的网站上把课程内容给拷贝了过来:
我们知道基督教教义包含的是西方的普世价值。通过宗教课,学校意在教育学生如何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更好的生活。例如,9-11年级有4门宗教课是必修的,还有很多选修课。这些课程的内容很广泛,理论方面有学习《旧约》,《新约》,《福音书》到历史,建筑,音乐,实际方面要学习如何规划人生,如何和异性交往和如何经营家庭婚姻,等等。
那么课堂之外,作为一名教会学校的学生,会和寄宿家庭一起每个周末上教堂听弥撒做祷告。到了圣诞节,复活节前夕,信徒们伺候他们的耶稣基督要比平常频繁一些,除了周末,可能周二或周四也要去教堂。这个时候不管功课多么忙,考试多么紧张,上教堂这事是逃不过去的,很多留学生家长这个时候会很不爽很焦虑。不过对于平时学习努力的同学,这点时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,学习不认真到同学,不上教堂的时间也不见得用在学习上了。
其实小朋友还是很乐意去教堂的,每个周末的教堂活动,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社区活动。一个教区的人固定去同一个教堂,在这里不仅有好吃的东西,还会结交新朋友。去年6月份我去参加Max的毕业Party,经常有人过来和我说:你就是Max的妈妈,我和Max在同一个教堂,我们经常见到他,等等。教堂给信徒的福利还有很多,比如平时和寒暑假,教堂办有托班,收费很便宜,让工作忙的家长没有后顾之忧。很多孩子去教堂做义工,给托班的孩子辅导功课,打扫卫生,当篮球教练,等等。感觉除了学校和家,教堂是他们生活的第三个交集点,是信徒们的精神家园。
Max在10年级的时候,受洗入了教会。他属于年幼无知,比较容易被洗脑的一类。也有些孩子思想更独立成熟,对老师对循循善诱非常抵触,当然学校也不会对你另眼相待。学习宗教是必须的,但是是否入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。这只是针对国际生,美国当地学生读教会学校必须是基督教家庭的孩子。
有很多家长和孩子因为家庭信仰传统,对教会学校和宗教课心存抵触,是非常可以理解的。一般没有这些信仰排斥问题的孩子,可以把宗教当作是美学的一部分来学习。蔡元培先生是主张以美育代宗教, 宗教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学习。在我看来,圣经本身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,是西方文化的根基。我们国人在演讲写作的时候,经常会引经据典(前有温总理今有习大大),而在西方,被引用最多的典故就是圣经。作为一个留学生,一个有可能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的人,不了解一些宗教和圣经,何以融入主流社会?即便不是去留学,作为一个想去看看世界的人类,当我们凝视着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遗迹,淹没于博物馆中浩瀚的收藏品时,应该知道他们所诞生时代的文化背景,于是学习宗教便成为了必修的人文素养。这也是我当初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教会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。现代的学问大家,如胡适,冯友兰,钱钟书,无一不是学贯中西。
在当今领开放风气之先的美国,教会学校传播的是更为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念,同性恋,性行为,堕胎,离婚,都是基督教所反对的,救赎宽恕包容感恩都是基督教所倡导的。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价值观在Max身上留下的痕迹。Max第一次考托福,成绩超出了他的预期,很高兴的对我说:感谢上帝!我问他:为什么要感谢上帝而不是你自己?他说:是上帝给了我机会。(难道不是妈妈花钱送你去读书的吗?)上个学期,Max谈恋爱了,当妈妈的既开心也担心,于是叮嘱他说:儿子,爱你的女朋友就要保护好她,要学会自我克制,不要对女孩子动手动脚的。儿子说:你放心,我是Christian。(基督教不主张婚前性行为)
宗教问题总是敏感问题,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,希望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。